竞彩足球比分直播,球探篮球比分

图片
山西省平陆县杜马乡:严把“三关”实施以工代赈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平陆县发改局 发表时间:2025-02-27 15:40

  近年来,平陆县杜马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以工代赈决策部署,始终坚守“赈”的初心、发挥“赈”的实效,紧紧围绕群众就业增收,严把三道关口,精心谋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沉睡资源”变增收致富“活水”,切实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一、严把规划设计关,谋划好项目

  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围绕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立足东坪头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与河南三门峡市隔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充分利用河文化、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突出“三大主体”,谋划了民俗文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一是乡镇部门统筹指导。杜马乡联合县发改局,成立了项目前期谋划规划专题小组,站在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高度,依托42座废弃地窨院、118孔老旧窑洞等闲置资源,召开座谈会、汇报会、专家调研论证会等,全方位、多角度规划项目,确保资金有效利用、群众切实受益。

  二是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群众支持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杜马乡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围绕“哪里建、建什么”,召开院落会、田间地头会、座谈会,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让群众出点子、说想法、谈愿景,争取群众支持,凝聚共建项目最大合力。

  三是经营团队全程跟进。坚持把专业机构意见作为建好项目的重要保障。在项目谋划阶段,乡村文旅规划运营团队全程跟进,结合杜马实际,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切实把超前的理念融入到项目的规划中,确保项目规划谋划到位,为顺利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严把建设施工关,建设好项目

  一是突出“赈”的初心,建设好项目。在项目建设实施中,杜马乡深刻把握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强化劳动力摸排,推动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参与项目建设,确保以工代赈政策初心落地落实。项目截至目前共吸纳劳务人数155人,其中脱贫户21人,监测户1人;共发放劳务报酬156.7055万元,其中脱贫户、监测户共发放17.475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预算内资金21%。

  二是突出培训保障,建设好项目。提升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自主就业能力是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库,采取“培训+上岗”、以工代训、定岗培训等方式,开展建筑工、砌砖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力工”变“技工”。目前,已培训群众100余名。

  三是突出安全质量,建设好项目。坚持把以工代赈工程质量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工程开工前,组织政府主要负责人、行政村负责人等召开动员部署会,围绕以工代赈工程管理、运作程序、质量监督等进行专题培训。工程建设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聘请专职监理做好日常监管,对原料的采购、工程实施等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严把工程质量。项目所在村明确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三名义务监督员,不间断对工程用料、施工质量、后期保养等进行监督,通过多级联动、合力监管,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建设。

  三、严把运营管护关,运营好项目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运营好项目。杜马乡党委、政府围绕建设新时代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示范区,立足项目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东坪头文旅产业党支部,探索“党支部+”模式,维护好、运营好以工代赈项目,切实盘活闲置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开发式的推进乡村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强化公益开发,运营好项目。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广泛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开发等多种赈济模式,进一步延伸扩大就业容量,科学开发专职日常运营公益岗2个,让项目支持发展,让发展促进就业,以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切实把“赈”的作用发挥好、运用好。

  三是强化招商引资,运营好项目。坚持以以工代赈项目为支持,探索“党支部+全民股份公司+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按照“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综合赈济模式,把建成后的以工代赈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到相关产业项目中,村集体每年取得分红,让群众持续分享收益。

  杜马乡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作用,精准选择民俗文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变单一的劳务收入促农增收为产业发展、公益岗位、技能提升等多举措促农增收,进一步拓展了“赈”的内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相关解读